基本释义
1.17世纪的物理学家为解释光在真空中的传播而提出的没有质量但有极大刚性,并且无处不在(包括真空和物质内)的一种介质。20世纪初的物理实验证明以太不存在。
2.中国近代康有为等借自物理学的哲学名词。康有为把以太和仁等同起来。谭嗣同用以太表示物质,认为自然界的事物都是以太的结晶,是世界的本原;同时又把仁、兼爱、慈悲等看作以太的作用。严复认为以太就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说的物质性的“一清之气”。孙中山认为以太是“太极”,是世界的物质始基,地球(行星)是由以太进化而成的。
详细释义
古 希腊 哲学家首先设想出来的一种媒质。十七世纪后,物理学家为解释光的传播以及电磁和引力相互作用而又重新提出。当时认为光是一种机械的弹性波,但由于它可以通过真空传播,因此必须假设存在一种尚未为实验发现的以太作为传播光的媒质。这种媒质是无所不在的,没有质量的,而且是“绝对静止”的,电磁和引力作用则是它的特殊机械作用。以太这一概念到十九世纪曾为人们所普遍接受,但科学家始终无法通过实验来证明它的存在。到了二十世纪初,随着相对论的建立和对场的进一步研究,确定光的传播和一切相互作用的传递都通过各种场,而不是通过机械媒质,以太才作为一个陈旧的概念而被抛弃。
近代 康有为 、 谭嗣同 、 孙中山 等使用的哲学名词,是物理学名词的借用。 康有为 在《孟子微》中把以太与“仁”、“不忍人之心”等道德观念等同起来。 谭嗣同 在《仁学》、《以太说》中既把以太说成宇宙间无所不在的无色、无声、无臭的物质,但同时又作了种种精神性的解释,把 孔子 的“仁”、“元”、“性”, 墨家 的“兼爱”,佛家的“慈悲”,基督的“灵魂”等,都看作是以太的作用。 孙中山 则在《孙文学说》中把以太看作物质世界的本源,认为它“动而生电子,电子凝而成元素,元素合而成物质,物质聚而成地球”,并不具有精神性质。
词语接龙
太一余粮太一坛太一宫太一家太一数太一莲舟太上太上天皇太上玄元皇帝太上皇太上皇后太上皇帝太上道君太丘道太主太乐太乙太乙坛太乙宫太乙炉太乙舟太亲翁太仆太仓太仓一粟太仓稊米太仪太侈太保太傅太元太先生太公望太公泉太冥太冲太初太初历太医太半太华太卜太原太古太史太史氏太后太君太和太和殿太和汤太坛太大兄太太太夫人太妃太始太始雪太姒太姥山太婆太嫔太子洗马太孙太学太学体太学生太宁太宗太官太官葱太宜人太室阙太宫太宰太宵太容太寝太尉太尉足太尊太山石敢当太岁太岳太师太师椅太师槅太师窗太师轿子太帝太常太常妻太常雅乐太平太平军太平天子太平引太平御览太平拳太平无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