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释义
1.鼎上两耳。
2.《书序》:“高宗祭成汤,有飞雉升鼎耳而雊。”孔颖达疏:“高宗祭其太祖成汤於肜祭之日,有飞雉来升祭之鼎而雊鸣,其臣祖己以为王有失德而致此祥,遂以道义训王,劝王改脩德政。”后以“鼎耳”为劝王修德政的典故。
详细释义
鼎上两耳。《易·鼎》:“九三,鼎耳革,其行塞。”《国语·晋语四》:“ 郑 人以 詹 予 晋 , 晋 人将烹之……乃就烹,据鼎耳而疾号。” 唐 刘禹锡 《游桃源一百韵》:“宝气浮鼎耳,神光生剑脊。”
《书序》:“ 高宗 祭 成汤 ,有飞雉升鼎耳而雊。” 孔颖达 疏:“ 高宗 祭其太祖 成汤 於肜祭之日,有飞雉来升祭之鼎而雊鸣,其臣 祖己 以为王有失德而致此祥,遂以道义训王,劝王改脩德政。”后以“鼎耳”为劝王修德政的典故。 宋 苏轼 《东坡志林》卷三:“野鸟无故数入宫,此正灾异。使 魏徵 在,必以 高宗 鼎耳之祥諫也。 遂良 ( 褚遂良 )不知此,捨鼎耳而取陈宝,非忠臣也。”参见“ 鼎雉 ”。
词语接龙
耳三漏耳丫子耳也耳伴耳倕耳傍风耳光子耳决耳冷耳刮子耳剽耳力耳卜耳参漏耳受耳后风生耳听八方耳咽管耳唇耳喑耳圈耳坠耳垂耳垢耳塞耳子耳孔耳孙耳学耳尖耳屋耳屎耳屏耳属耳巴耳帽儿耳廓耳快耳性耳房耳扇耳扒耳报神耳择耳括子耳挖耳挖勺耳挖子耳掴耳掴子耳提耳提面训耳斡耳旁风耳朵耳朵底子耳朵眼儿耳朵软耳朵风耳机耳杯耳染目濡耳根耳根清浄耳檐儿耳池耳沉耳治耳消耳息耳满鼻满耳濡目击耳濡目及耳濡目染耳热耳热眼跳耳熟耳熟能详耳珠耳珥耳珰耳生耳界耳畔耳目耳目一新耳目官耳目长耳福耳管耳箭耳级耳纩耳绊耳耳耳聒子耳聩耳聪耳聪目明耳背耳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