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释义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记载,郢地有人晚上给燕国丞相写信,因烛光不亮,命拿烛的人举烛,于是不自觉地把“举烛”二字写在信里。燕相读后,高兴地说:举烛是崇尚光明,崇尚光明就是选用贤德的人。后用“郢书燕说”比喻误解原意,穿凿附会。燕(yān)。
详细释义
【解释】:郢:春秋战国时楚国的都城;书:信;燕:古诸侯国名;说:解释。比喻牵强附会,曲解原意。
【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云而过书‘举烛’。……燕相白王,王大悦,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
【示例】:是不必然,亦不必不然,~,固未为无益。◎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四
出处
先秦·韩非《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云而过书‘举烛’。……燕相白王,王大悦,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
典故
古时候,有个人从楚国的郢都写信给燕国的相国。这封信是在晚上写的。写信的时候,烛光不太亮,此人就对在一旁端蜡烛的仆人说:“举烛。”(把蜡烛举高一点)可是,因为他在专心致志地写信,嘴里说着举烛,也随手把“举烛”两个字写到信里去了。
燕相收到信以后,看到信中“举烛”二字,琢磨了半天,自作聪明地说,这“举烛”二字太好了。举烛,就是倡行光明清正的政策;要倡行光明,就要举荐人才担任重任。燕相把这封信和自己的理解告诉了燕王,燕王也很高兴,并按燕相对“举烛”的理解,选拔贤能之才,治理国家。燕国治理得还真不错。
郢人误书,燕相误解。国家是治理好了,但根本不是郢人写信的意思。这真是一个穿凿附会的典型例子。根据这个故事,后人引申出“郢书燕说”这句成语,比喻穿凿附会,曲解原意。
近义词
词语接龙
说一不二说一是一,说二是二说三分说三道四说下说不上说不上去说不上嘴说不上来说不了说不出口说不到说不去说不响说不定说不尽说不得说不来说不清说不的说不着说不过说不过去说不齐说东忘西说东谈西说东道西说中说义说乐说书说书先生说事说亲说亲道热说人家说价说作说例说公案说兵机说内说分上说则说到大天说到家说到曹操,曹操就到说剑说化说千说万说卫说参请说发说口说口嘴说古说古话说古谈今说古道今说合说听说和说咸道淡说唱说唱文学说啥说啰说皂说喈说喜说嘴说嘴打嘴说嘴说舌说嘴郎中说嘴郎中无好药说地谈天说场说城说堂说士说大口说大话使小钱说天说天良说夫说头说夷说夸说好嫌歹说好说歹说委说媒说媒拉纤说媒红说媳妇儿说客说家说家克计说寡嘴说导说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