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释义
1.人们通过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实践活动获得的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2.指有关学术文化的:~分子。
详细释义
相识的人;朋友。《墨子·号令》:“其有知识兄弟欲见之,为召,勿令入里巷中。” 岑仲勉 注:“知识,友人也。”《吕氏春秋·遇合》:“人有大臭者,其亲戚兄弟妻妾知识无能与居者。” 汉 孔融 《论盛孝章书》:“海内知识,零落殆尽,惟有 会稽 盛孝章 尚存。” 唐 白居易 《感逝寄远》诗:“昨日闻甲死,今朝闻乙死。知识三分中,二分化为鬼。” 明 罗贯中 《风云会》楔子:“近奉圣旨,招募智勇之士……兄弟,但有知识,当为国引进咱。”
结识;交游。《南史·虞悰传》:“ 悰 性敦实,与人知识,必相存访,亲疏皆有终始,世以此称之。”《水浒传》第七九回:“原来这 闻焕章 是有名文士,朝廷大臣多有知识的,俱备酒食迎接。”
了解;辨识。 汉 刘向 《列女传·齐管妾婧》:“人已语君矣,君不知识邪?”《魏书·阉官传·贾粲》:“ 世宗 末,渐被知识,得充内侍。” 唐 薛用弱 《集异记·汪凤》:“每面各有朱记七窠,文若谬篆,而又屈曲勾连,不可知识。”《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七:“院主大相敬重,又见他知识事体,凡院中大小事务,悉凭他主张。” 鲁迅 《三闲集·现今的新文学的概观》:“在文学界也一样,我们知道得太不多,而帮助我们知识的材料也太少。”
指辨识事物的能力。 明 焦竑 《焦氏笔乘·读孟子》:“孩提之童,则知识生,混沌凿矣。”
人类认识自然和社会的成果或结晶。包括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 毛泽东 《整顿党的作风》:“自从有阶级的社会存在以来,世界上的知识只有两门,一门叫做生产斗争知识,一门叫做阶级斗争知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就是这两门知识的结晶,哲学则是关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朱自清 《论老实话》:“大家在知识上要求真实,他们要知道事实,寻求真理。” 巴金 《<巴金选集>后记》:“我从他们那里得到不少的生活知识。”
近义词
反义词
词语接龙
识丁识业识主识举识义识乘除识习识事识二五而不知十识人识会识体识俊识具识准识几识别识力识务识却识取识变识变从宜识味识器识大体识字识字班识字知书识学识宇识察识局识履识度识得识微识微知着识微见几识微见远识念识性识悉识悟识想识才识才尊贤识拔识擢识文断字识文谈字识断识时识时务识时务者为俊杰识时达务识时达变识时通变识明智审识曲识有识机识检识水性识涂老马识涂马识灭识照识熟识理识用识略识相识真识知识破识礼知书识神识空便识穿识窍识窟识窥识羞识考识者识职识致识艺识虑识裁识要识见识视识解识认识议识记识诣识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