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释义
1.战国末期到西汉初年的一个学派。标榜对各家学说兼容并包,即所谓“兼儒墨,合名法”,故名。代表著作有吕不韦主持编纂的《吕氏春秋》和汉初淮南王刘安主持编纂的《淮南鸿烈》(《淮南子》)等。
2.泛指学问涉猎很杂的学者。
详细释义
战国 末至 汉 初折衷和糅合各派学说的学派,为九流之一。亦指此派学者。代表著作有《吕氏春秋》和《淮南子》。《汉书·艺文志》:“杂家者流,盖出於议官,兼儒、 墨 ,合名、法,知国体之有此,见王治之无不贯,此其所长也。” 唐 韩愈 《读<仪礼>》:“百氏杂家尚有可取,况圣人之制度邪?” 清 龚自珍 《古史钩沉论三》:“方读百家,好杂家之言,未暇也。”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三编第一章第三节:“《荀子》摄取诸家之说,创立自己的理论,已有杂家的气味。但真正说得上杂家的,还是《吕氏春秋》……书中力图综合 先秦 诸子,‘兼儒 墨 ’,‘合名法’,以‘见王治之无不贯’。”
古典目录学中的一个类别。《四库全书总目·子部二七·杂家序》:“ 黄虞稷 《千顷堂书目》於寥寥不能成类者,併入杂家,杂之义广,无所不包……以立説者谓之杂学,辨証者谓之杂考,议论而兼敍述者谓之杂説,旁究物理臚陈纤琐者谓之杂品,类辑旧文涂兼众轨者谓之杂纂,合刻诸书不名一体者谓之杂编,凡六类。” 清 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录·文献通考》:“ 李匡乂 《资暇集》三卷,见卷二百十四杂家类。”
指知识广博,对多种学科均有一定研究并能融会贯通的人才。相对于学科专家而言。 叶圣陶 《要做杂家》:“我说,咱们要争取做个杂家,唯其杂,才能在各方面运用咱们的知识,做好报道,写好文章。”
词语接龙
家下人家丑不可外谈家世家丞家严家中哨家主家主母家主翁家乘家乡家书家人父子家仆家仙家伙家伙座儿家伙点家传家传户诵家传户颂家僮家兄家克计家具家养家内家冤家务事家历家厨家反宅乱家叔家口家史家吏家君家哲家喻户习家喻户晓家器家境家声家处家备家大人家天下家头家妓家姐夫家姑老家婢家嫂家宅家宝家室家宴家寒家小家属家山家巷家常便饭家常里短家常饭家庆家府家庭家庭教师家庸家廷家弊家弟家弦户诵家弱家徒四壁家徒壁立家徭家怀家成业就家户家把什家拜家支家政妇家教家散人亡家数家族家族制度家无担石家术家林家步家法家活家烦宅乱家父家牒家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