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释义
1.谓以滑、甘调制酸、苦、辛、咸四种滋味。
2.佛教语。谓身和(共住)、口和(无诤)、意和(同事)、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
详细释义
谓以滑、甘调制酸、苦、辛、咸四种滋味。《礼记·礼运》:“五味、六和、十二食,还相为质也。” 郑玄 注:“和之者,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皆有滑、甘,是谓六和。” 孔颖达 疏:“以四时有四味,皆有滑有甘,益之为六也,是为六和也。”按 郑 注系据《周礼·天官·食医》经文。后用以指多种美味。 南朝 梁 沉约 《需雅》之二:“五味九变兼六和,令芳甘旨庶且多。”
佛教语。谓身和(共住)、口和(无诤)、意和(同事)、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 宋 黄庭坚 《仰山简和尚真赞》:“不戒而六和恭敬,不禪而十方清浄。”
词语接龙
和一和上和丘和丸和义和乐和习和买和事和事天子和事老和事草和人和从和令和价和众和佛和俗和傩和僦和冲和勉和协和南和厉和厚和友和口和叶和合和合四象和同和吟和味和和和哄和哥和唝和售和啰槌和善和喜和国和均和域和堇和声和声署和壹和头和奏和奸和好和姑和娶和婚和媚和嫔和孺和宁和安和宜和室和容和容悦色和寳和尚在钵盂在和尚稻和尚菜和尚麦和居和展和山和市和布和平和平谈判和应和弄和弓和弦和弭和弱和弹和德和心和必斯和志和怡和怿和恒和恕和息和恺和悌和悦和惠和惬和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