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释义
1.书名。儒家经典之一。原为《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孔子之孙孔伋(子思)所作。内容是宣扬孔子的中庸之道。南宋朱熹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入《四书集注》。
2.指中庸之道。儒家的一种伦理思想。中,指不偏不倚;庸,指平常。中庸,指无过无不及的态度。《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意指中庸是最高的道德标准。
详细释义
儒家的政治、哲学思想。主张待人、处事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何晏 集解:“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道。” 唐 柳宗元 《祭吕衡州温文》:“洎乎获友君子,乃知适於中庸,削去邪杂,显陈直正。” 明 姚士麟 《见只编》卷中:“但恐违中庸,行怪不可率。” 李大钊 《民彝与政治》:“判其曲直,辨其诚伪,校其得失,衡其是非,必可修一中庸之道。”
指平庸、妥协、保守、不求上进。 鲁迅 《华盖集·通讯》:“惰性表现的形式不一,而最普通的,第一是听天任命,第二就是中庸。”
中等;平常。《荀子·王制》:“元恶不待教而诛,中庸民不待政而化。”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教子》:“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 唐 刘知几 《史通·品藻》:“上智、中庸等差有叙。”
指中等、平庸的人。《文选·贾谊<过秦论>》:“材能不及中庸。” 李善 注:“言不及中等庸人也。”《晋书·高光传论》:“下士竞而文,中庸静而质。” 清 俞樾 《茶香室续钞·三阶》:“言人有三等,贤、愚、中庸。”
近义词
反义词
词语接龙
庸下庸中佼佼庸中皦皦庸主庸人庸人自扰庸仆庸伍庸伐庸众庸众人庸何庸作庸俗庸俗唯物主义庸俗经济学庸俗进化论庸保庸僦庸儒庸凡庸功庸劣庸勋庸医庸卤庸厮庸可庸君庸器庸回庸塞庸夫庸奴庸妄庸孰庸安庸客庸岷庸常庸庸庸弱庸德庸怠庸怯庸情庸愎庸愚庸愞庸愦庸懦庸才庸昧庸暗庸末庸朽庸材庸格庸横庸次庸民庸沓庸浅庸渠庸熟庸狗庸狡庸猥庸琐庸田庸短庸碌庸祗庸租庸竖庸素庸绩庸缪庸耳俗目庸腐庸臣庸蔽庸薄庸藐庸虚庸蜀庸讵庸说庸贱庸赁庸近庸违庸遴庸遽庸邪庸鄙庸释庸钝庸钱庸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