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释义
1.古时行军作战队分上、中、下(或左、中、右)三军,由主帅所居中军发号施令。
2.指中军统帅的营帐。
3.中军将军的省称。
详细释义
古代行军作战分左、中、右或上、中、下三军,由主将所在的中军发号施令。《左传·桓公五年》:“秋,王以诸侯伐 郑 , 郑伯 御之。王为中军; 虢公 林父 将右军, 蔡 人、 卫 人属焉; 周公 黑肩 将左军, 陈 人属焉。”《左传·成公十六年》:“ 欒书 将中军, 士燮 佐之; 郤錡 将上军, 荀偃 佐之; 韩厥 将下军, 郤至 佐新军。”
称主将或指挥部。《周礼·夏官·大司马》:“中军以鼙令鼓,鼓人皆三鼓。” 郑玄 注:“中军,中军之将也。” 唐 李贺 《贵主征行乐》:“中军留醉 河阳 城,娇嘶紫燕踏花行。” 宋 王明清 《摭青杂说》:“门者命报中军,须臾中军传令召 兼资 入。” 程树榛 《励精图治》:“调整后的干部大军,阵容一新, 宫本言 坐镇中军,运筹帷幄,经过周密部署,全厂兵分三路杀向生产、整顿、生活三条战线。”
中军将军的省称。 南朝 梁 丘迟 《与陈伯之书》:“中军 临川 殿下,明德茂亲,总兹戎重。”参见“ 中军将军 ”。
京师的军队。《晋书·安平献王孚传》:“每 诸葛亮 入寇 关中 ,边兵不能制敌,中军奔赴,輒不及事机。”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渠》:“ 司马懿 帅中军讨太尉 王凌 于 寿春 。”
中军官的省称。 明 汤显祖 《牡丹亭·淮警》:“不免请出贱房计议。中军快请。” 徐朔方 等校注:“中军,中军官,即传令官。”
清 代总督、巡抚以下,凡有兵权者,其标下的统领官,称为中军。《官场现形记》第六回:“﹝ 王必魁 ﹞不过传齐了标下大小将官,从中军、都司起,以及守备、千总、把总、外委,叫他们把手下的额子,都招招齐,免得临时忙乱。”《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七回:“抚臺便叫传中军来,先看管了他。”
词语接龙
军丁军不血刃军中候军中无戏言军主军乐军乐队军书军争军事军事科学军事管制军事管制委员会军井军产军人军仗军令如山军令重如山军仪军任军伍军伐军众军伶军佐军余军使军倅军候军健军储军兴军兴法军兵军具军冲军刀军分军刑军列军前军副军功军务军劳军势军勋军匠军区军医军卒军南门军卫军厅军台军号军司军吏军员军命军咨军哄军哗军器军国军国民主义军垒军城军塘军壁军声军头军妓军妻军威军婚军实军客军宪军家军容使军容头军导军将军尉军尼军属军屯军州军差军市军帅军师军帑军帖军帜军幕军年军库